据央视报道,近期,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会同多地警方,成功摧毁了一条制售假冒某品牌婴童用品的非法产业链,抓获32名犯罪嫌疑人,涉案金额达5000多万元。今年10月,上海金山警方接到线索举报,在广东等地有个专门生产假冒某品牌婴童用品的犯罪团伙。在摸清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、人员身份信息、活动规律和窝点位置后,民警先后前往广东、河南、安徽等地实施抓捕,抓获32名犯罪嫌疑人,共捣毁18处生产、销售窝点,缴获了一批假冒品牌奶瓶、奶嘴、各类包装材料及制假机器设备。
曾经的“毒奶粉”事件可谓至今让人心有余悸。然而,同样事关婴幼儿切身安全的“毒奶瓶、毒奶嘴”现象,或仍是一个被低估的隐患。这次的案件规模之大让人震惊,但其实,这并不是警方第一次查处专门生产假冒某品牌婴童用品的犯罪团伙。同样是在广东,去年广州花都警方也打掉了一个生产、销售假冒品牌奶瓶奶嘴的作案团伙,涉案交易流水达到上千万的级别。
凡有过育儿经验的人应该都知道,奶瓶、奶嘴安全的重要性,其实并不亚于奶粉。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伪劣产品,赚得是十足的黑心钱。而如何对待奶嘴、奶瓶安全问题,其复杂性在于,它们不同于食物——像奶粉到底安全与否,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非常重视,不管是在购买渠道还是在事前甄别上,都会十分谨慎。然而,奶嘴、奶瓶虽然同样是“入口”,但其作为器物,不少家长可能就没那么在乎了。一种最常见的思维是:买品牌的、买贵一点的总应该靠谱吧。然而,一次次被查获的造假案例说明,即便是名牌也同样可能来自一些黑作坊。因此,要防范这种消费陷阱,首先家长们需要建立足够的警惕意识,不仅不能图便宜,即便是买贵的、买品牌,也一定要多个心眼。
当然,面对假冒伪劣的婴幼儿产品,仅靠家长预防是不够的,关键还是要通过有效监管从源头减少其流向市场的可能性。而这方面,目前恰恰是薄弱环节。从标准上看,此前有媒体报道,中国的奶瓶、奶嘴包括儿童餐具长期以来都没有相应的强制性国家安全标准,处在无标生存、监管缺失的状态。今年6月,工信部已组织完成《婴幼儿用奶瓶和奶嘴》等4项消费品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,但目前仍未正式出台;在具体的监管上,较之于婴幼儿奶粉等母婴食品能够得到更多关注,母婴用品市场包括婴儿车、安全座椅、奶瓶、奶嘴等,似乎关注度要低得多。如公开报道中,一些工商部门的抽检,也多是集中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等领域。显然,随着消费升级和二孩时代的到来,母婴用品市场,同样应该有足够的监管跟进。
全面二孩政策甫一公布,就有业内人士预言,母婴市场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,“二孩经济”将形成万亿市场,一些生产企业和电商也纷纷加大了相应的市场布局。但是,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动了歪心思,不惜以造假方式来“抢占”市场。事实上,一个市场快速壮大的过程中,由于标准相对缺乏,监管意识不足,往往最容易形成泥沙俱下的局面。认识到这一点,监管层面就应该有意识地补短板,该完善的标准就尽快完善,该强化的监管举措就尽快强化。如此才能最大化压缩问题产品的生产、销售空间,避免重蹈“毒奶粉”监管的覆辙。
一定程度上说,提升母婴用品市场的规范程度,也应该是全面二孩政策配套举措中不可缺少的一环。不少孩子和家长曾经经历“毒奶粉”的梦魇,不应该再让更多孩子继续被奶瓶、奶嘴毒害。我们应该用行动,走出这种信任阴影和“互害”循环。(作者:朱昌俊)